发布日期:2025-04-10 浏览次数:
春日的阳光洒满操场,金塔路小学的孩子们身着传统武术服,随着太极拳动作舒展筋骨;西北新村小学的绿茵场上,足球小将们正进行着激烈的对抗训练;上沟小学的大课间活动中,动感快乐的手球操让孩子们乐在其中……自城关区“5+2”快乐健体行动实施以来,辖区各中小学在校内通过体育课、大课间、零点体育、课间活动以及课后延时5个时段,全方位多层次安排体育活动,让每天2小时的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。
在金塔路小学的晨间活动中,四年级学生王梓涵跟着老师练习“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”,一招一式尽显专注。“以前觉得武术定是爷爷辈或电视里的事,现在发现动作里的文化韵味特别有趣。”他边说边展示刚学会的“白鹤亮翅”。该校将太极拳、非遗武术等项目纳入课程体系,课后的“文武学堂”等助力学生磨炼意志,传承体育文化。该校负责武术教学的一位体育老师表示:“我们不仅让孩子强身健体,更要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文化基因。”
这种课程创新在城关区已形成燎原之势。西北新村小学以足球为支点,构建“必修课+选修课+实践课”三级课程体系,每周开设足球专项课,开发“运球绕桩”“定点射门”等12项校本游戏课程,激发学生热情。尚德小学则独辟蹊径,将软式垒球、活力韵律操等结合,创编出独具特色的“活力唤醒操”,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完成投掷、跑动等训练。“咚咚锵咚咚锵……”伴随着阵阵欢快的腰鼓声,桃树坪小学的学生们在大课间玩起了花样腰鼓。这正是该校构建的“1+2+N”全员体育新模式,即以一个腰鼓特色、2个主题活动、N个运动场景和体验活动,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与体育教育中提升综合素养。
走进西北新村小学,走廊尽头的“微操场”里,二年级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花样跳绳。这里原本是闲置的空间,如今被改造为集跳绳、踢毽子、平衡木训练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。“我们把运动空间从操场延伸到每个角落,让随时运动成为可能。”该校体育教师介绍道。
针对场地不足的痛点,各校纷纷亮出妙招。定西路小学巧思打造校园“轻体育”空间,推动“小场地大作用”育人实践。在楼层大厅处,设计跳房子、猜拳夺宝、直线运动、跳远格等有趣的地面游戏,拓宽学生课间活动半径;在教学楼顶部用弹力绳悬挂彩色羽毛球,便于学生课间进行挥拍、击球等训练,延伸了学校体育特色训练边界,让每寸空间都成为育人载体。
畅家巷小学针对场地有限的特点,因地制宜设计排球定点发球挑战、对墙垫球接力赛等。此外,学校还在课间组织小型排球竞赛,比如排球垫球对抗赛、迷你排球赛等,学生参与度高,锻炼效果好。
智慧操场巧妙利用场地,为一只船小学的课间活动带来全新变革。智慧系统不仅精准记录运动数据,还激发了学生的竞技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。学生们在智慧操场的吸引下,主动走出教室,积极参与课间运动,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自信,真正实现了场地的最大化利用。
周末上午,尚德小学的足球场上,六年级学生马浩然正带着爸爸练习带球过人。“学校开放场地后,我们一家三口每周都来运动三次。”马浩然爸爸一边展示手机里的运动打卡记录一边告诉记者,学校组建了家长运动志愿者团,协助开展亲子周末徒步活动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这种家校社联动模式已成为很多学校的共识。
华侨实验学校在“构建基础+专项+兴趣”的体系之上,深化家校社协同,通过家庭体育作业、周末亲子运动延伸锻炼场景,创新“微操场”“省队校办”等实践,培养体育后备人才。乐投Letou下载该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,旨在助力终身体育意识与五育融合实践。
城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今年,城关区全角度多元化优化丰富“5+2”健体行内容,将优化课程体系、盘活运动空间、创新评价机制作为关键举措,通过延长锻炼时长、提升体育品质,切实做到减轻学业压力、消除健康隐患,全力打造师生同参与、学段全衔接、家校社协同的体育教育新格局,切实保障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,助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。
春色渐暖,这场以健康为名的教育变革,正在为孩子们描摹出充满活力的成长底色。
采访中,记者走进城关区多所学校,体验到了城关区以“5+2”模式重构校园生态的一个个生动实例。这些看似简单的时空延展背后,实则是教育思维的深层蜕变——从分数本位转向全面培养。那些穿梭于走廊腰鼓阵中的身影,那些在屋顶弹力绳间跃动的学子,仿佛都在诉说着:真正的健康教育不应受制于场地与课时,而应根植于生命成长的原始渴望。
未来,体育不再是单列的课程模块,将如空气般渗透进学习生活的每个空间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中释放天性、茁壮成长,以健康体魄奔赴美好未来。